䖵字康熙字典热度:1144

由谷歌提供的广告

【繁体汉字】,【汉语拼音】kūn,【汉字注音】ㄎㄨㄣ

【语音朗读】

【申集中】【虫】【䖵字五行属】

【申集中】【虫字部】

【唐韻】古渾切【韻會】公渾切,𠀤音昆。

【說文】蟲之總名也,从二虫,凡䖵之類皆从䖵。

【長箋】二虫與沝、屾、斦、誩同義,有昆弟之象。古人造字有取于象形者,則從二虫同體作䖵。虫䖵蟲三部,若無可分體者。詳略爾。

又【韻會】通昆,《詩》草木昆蟲。師古曰:衆也。又鄭𤣥曰:昆蟲,明蟲也,明蟲得陽則生,得隂則藏。

【禮·祭統】昆蟲之異。

【註】溫生寒死之蟲也。 【集韻】亦作蜫。@沝字原从二泉。又𤿁灥𤆁。

词条更新时间:2024-06-26

䖵字的字形演变


前4.52.4(甲)

前4.52.4(甲)

甲1209(甲)

魚顛匕(金)
戰國晚期

說文‧䖵部

睡虎地簡10.2(隸)

楷書

䖵字的甲骨文


前4.52.4合14703賓組

前4.52.4合14703賓組

前4.55.2合14697

後1.9.11合14702賓組

林1.7.16

甲1209合30762

乙1781合21905子組

京津623合14700賓組

珠1206合7010

粹71合14704賓組

乙3214合10951𠂤賓間

䖵字的金文


魚顛匕戰國晚期集成980

䖵字的象形文

读音:kūn


甲骨文1;

甲骨文2;

甲骨文3;

甲骨文4;

甲骨文5;

金文;

说古文蜂;

说古文蠡;

小篆䖵;

小篆蜂;

小篆蠡;

隶书

读音:kūn

“䖵” 在古文字中是个部首字。是昆虫的 “昆” 的本字(古文字写作 “䖵” ) , 是用二虫表示很多虫类。 甲骨文写作 “”; 金文写作“” ; 小篆写作 “” 。 字形不尽相同, 是不同时代的古人对自然界事物观察和表达的方式不同, 但均是用两个虫形表示昆虫。 《说文》: “䖵,虫之总名也。 ”此字形至汉隶时虽有变化, 但仍用䖵字者很多。

“蠭” 是 “蜂” 的古字。 《说文》 : “蠭, 飞虫蜇人者。 从䖵, 逢声。 ” 这是对小篆写作 “” 的解释。 上边是相逢的 “逢” , 既是读音,也表示 “蠭” 在穿插飞行中经常相逢。 “说文古文” 写作 “” , 上边的“夆”是 “逢” 的初文,因此与小篆结构不悖。

“蠡” 本指树木中的蛀虫。 《说文》 : “蠡, 虫齧木中也。 从䖵, 彖声。 ” “说文古文” 、小篆写作 “” 。 下边是形符“䖵” ; 上边是表示野猪的 “彖” 。 合起来表示 “䖵” (虫)像野猪一样啃食树木。

图为 “象形字书画” 造形

䖵字说文解字

【卷十三】【䖵】

『說文解字』

蟲之緫名也。从二虫。凡䖵之屬皆从䖵。讀若昆。古魂切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(䖵)蟲之緫名也。蟲下曰:有足謂之蟲,無足謂之豸,析言之耳,渾言之則無足亦蟲也。虫下曰:或行或飛,或毛或𧝹,或介或鱗。皆以虫爲象,故蟲皆从虫。而虫可讀爲蟲,蟲之緫名偁䖵。凡經傳言昆蟲,卽䖵蟲也。日部曰:昆,同也。夏小正昆小蟲傳曰:昆者,衆也,猶䰟䰟也。䰟䰟者,動也,小蟲動也。月令:昆蟲未蟄。鄭曰:昆,明也。許意與小正傳同。从二虫。二虫爲䖵,三虫爲蟲,䖵之言昆也,蟲之言衆也。古䰟切。十三部。凡䖵之屬皆从䖵。讀若昆。

䖵字解释

䖵字基本属性

  1. 䖵的部首:虫部外笔画:6笔画总数:12仓颉号码:lilmi

  2. 四角号码:55136郑码查询:iivvBig5编码:gb2312码:

  3. uni-code:扩展A U+45B5首尾分解:部件分解:

  4. 造字法: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汉字五行:

  5. 异体字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