餗字康熙字典热度:623

由谷歌提供的广告

【繁体汉字】,【汉语拼音】sù,【汉字注音】ㄙㄨˋ

【语音朗读】

【戌集下】【食】【餗字五行属】

【戌集下】【食字部】

【唐韻】桑谷切【集韻】【正韻】蘇谷切【韻會】蘇木切,𠀤音速。鼎實也。

【易·鼎卦】鼎折足,覆公餗。

【正義】餗,糝也。八珍之膳,鼎之實也。

【周禮·天官·醢人·糝食註】糝食,菜餗蒸。

【疏】若今煮菜,謂之蒸萊也。

又【集韻】測角切,音促。義同。 【說文】本作𩱖。

【集韻】亦作𩞌𩞍。

词条更新时间:2024-06-26

餗字的字形演变


鐵182.3(甲)

粹138(甲)

甲1910(甲)

甲2905(甲)

明藏549(甲)

佚895(甲)

戌嗣子鼎(金)
商代晚期

說文‧䰜部

說文或體

熹.易.鼎(隸)
東漢

楷書

餗字的甲骨文


鐵182.3合24146出組

前2.39.2合35982

粹466合30956無名組

粹138合27095無名組

甲1910合30955

甲2905合10111賓組

乙830合21695

粹368合34572歷組

粹465合34415

明藏549

粹468合34574歷組

粹469合30952無名組

後2.26.3合26066

佚738合26067

佚945合6667賓組

甲1169合30809

京都2312合34578

佚895合18566賓組

餗字的象形文

读音:sù


甲骨文1;

甲骨文2;

甲骨文3;

甲骨文4;

甲骨文5;

甲骨文6;

金文;

小篆1;

小篆2

读音:sù

“餗”指鼎中的食物。《说文》: “餗,鼎实(食)。惟苇及蒲。”这里是说鼎里的食物包括嫩苇芽(芦荀)和蒲草的可食部分。 甲骨文写作 “” , 一边是装有食物的食器, 一边是表示编制、缠束和索求的“索” , 当是为祭祀神主而煮食蔬菜的一种方式。金文写作“” , 右边是素食的“素” ,更可证明所煮食物为蔬菜。小篆划分为两个字: 一个随甲骨文结构将“索”变为“束” , 写作“” ; 一个由冒热气的“鬲” (三足食器。见“鬲”释文插图)和迅速的“速”组成的“” 。煮熟蔬菜肯定比煮熟肉食要迅速,字义彰显。

图为 “象形字书画” 造形

餗字新旧字形对比

中国大陆 餗
中国大陆
台湾 餗
台湾
香港 餗
香港
日本 餗
日本
韩国 餗
韩国
旧字形 餗
旧字形

餗字说文解字

【】【】

『說文解字注』

𩱫或从食束。束聲。

餗字解释

餗字基本属性

  1. 餗的部首:食部外笔画:7笔画总数:15仓颉号码:oidl

  2. 四角号码:85796郑码查询:oxfjBig5编码:E8C4gb2312码:none

  3. uni-code:基本区 U+9917首尾分解:飠束部件分解:食束

  4. 造字法: 汉字结构:左右结构汉字五行:

  5. 异体字:𩱫𢐌𢐌 𩞌 𩞍 𩞕 𩞸 𩱖 𩱫 𫗧𩱫𢐌

餗字基本含义

  1. 古代指鼎中的食物,后泛指美味佳肴:“奇珍异味天庖~。”